金沙乐娱场9159最新版头条|中国艺术家笔下的生态文明2023年是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诞生50周年。50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浪潮下,中国艺术家秉持着自古以来对自然生态的人文关怀,创作了大量生态文明题材的美术作品。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众多艺术家从艺术的视角呼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美丽中国的建设。
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中国党始终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忠实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早在1956年,党中央就向全国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金沙乐娱场9159最新版,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绿化热潮。1973年8月5日,国务院召开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正是在这一年,艺术家关山月回到地处南粤海滨的家乡广东省阳江市,看到因地处风沙带而很难生长植物的阳江在“绿化祖国”的号召下遍地植满木麻黄树时,画家触景生情,创作了经典美术作品《绿色长城》。作品中迎风而立的木麻黄林在海边构筑了一道“绿色屏障”,迂回的“之”字形构图表现出林带的绵延不断和海岸的磅礴气势,一群海鸟在林带上空飞翔,更远处烟波浩渺金沙乐娱场9159最新版、船帆点点,是阳江渔民们不再被风沙困扰、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或许不是一次有意识的“环保题材”创作,却成为中国环境保制化开端的美丽见证。
1979年,第五届全国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3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同样是这一年,规划期限长达73年,范围延绵435.8万平方公里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被正式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中国人民开启了一场改善生态环境的伟大壮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老一辈版画家们在20世纪70—90年代创作了一系列极具地域特色的自然生态题材作品,如力群的《天山之夏》《鹿原》《林间》,晁楣的《鹤乡》《松谷》《北国之春》,徐匡的《大江之源》《草地诗篇》等,体现了艺术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在快速的都市化进程中感受到人与环境的剧烈冲突。世纪之交,中国艺术家开始主动关注生态环境问题。1998年,曾赴南极、罗布泊写生的中国艺术家陈雅丹举办了她的第一个环保主题画展——“98 陈雅丹穿越时空之旅”,展厅里巨大的装置作品《2098·蓝天》以及表现美丽的南极风光和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罗布泊的作品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画展上的《罗布泊“湖心”》《不朽的胡杨》《楼兰》等作品不久又在“关于黄河严重缺水及防治北方荒漠化会议”上进行了展示。2000年,艺术家何韵兰策划了由200多名女美术家和儿童画家参与,持续三个多月的系列环保艺术活动,最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共圆绿色梦”的大型展览。何韵兰在其《水语》系列和《绿殇》系列作品中以一种愁绪和感伤的情调来表现水资源的枯竭和“绿”的珍贵,表达了她对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所感到的忧虑。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开始聚焦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创作,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艺术家姚璐的《新山水》系列作品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04年开始,很多建筑工地上到处覆盖着绿色防尘网的土堆引起了姚璐的兴趣,其颜色和形象让姚璐联想到中国古代的青山绿水。于是,姚璐拍摄了很多这种土堆的影像素材,利用大家熟悉的经典山水画构图,将它们拼成一张张绘画作品。宋代山水超脱和空灵的美感与当下的实景土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讽,姚璐希望以这种方式唤起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的习到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07年,党的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画卷正徐徐展开。
2010年,“生态与家园”成为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主题,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自然生态主题的艺术双年展。该届双年展总策划吴长江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需要我们共同应对,用艺术的形式呼吁人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和建设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是当代艺术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徐匡的版画《小黑马》、王克举的油画《随风起舞的棉花地》、徐牧原的综合材料作品《山蚀图》、徐唯辛的油画《酸雨》、刁云波的雕塑《消失的家园 》等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多样的艺术语言,展现了艺术家对全球化的环境问题和现代文明对人类家园产生的综合效应所作出的观察与思考。除了作品展示本身,这次双年展还召开了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理论家围绕“艺术与当代生态环境的关系”这一命题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此后,自然生态主题的艺术展览在中国呈现出雨后春笋之势。较为大型的展览包括2017年的“27 度角——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2019 年的“风景的褶子:中国当代生态艺术邀请展”、2020 年的“2020重庆艺术与生态展览季 ”、2021年的“百分百——2021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成都双年展——生态共度板块”“不负青山——中国美术馆藏建设美丽中国题材作品展”、2022年的“观此青绿——山东美术馆馆藏生态文明主题绘画作品展”,以及2023年的“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书画展”“美丽中国·广东生态文明艺术双年展”“江山·人民——新时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等。在这些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家正表现出强烈的环保意识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理念。
基于对2017年与2021年两届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的研究,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在《艺术的生态转向》一文中指出:“在艺术界,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艺术展览开始和生态发生着密切的关联。艺术在今天,愈来愈重视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艺术由图像逐渐开始向生态转向。”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主打绿色环保低碳,更强调变废为宝、材料再生,透过雕塑作品的再生材料之变,生态环保意识不仅得到了普及,更得以觉醒。比如葛平伟的《家园》,完全用生活垃圾、矿泉水瓶、可口可乐瓶、雪碧瓶和废弃时尚饮品包装盒组成,人们的日常行为、日常经验在此经艺术家的组合拼装,使观众获得了一种陌生化的视觉经验。胡泉纯的《消失的房子》采用金属焊接的方式,将缠绕老房子的藤枝轮廓剥离出来,引起观者对已逝房屋的无尽回忆,进而引导人们反思快速的都市化进程对地球的生态造成的严重破坏。
2020 年重庆艺术与生态展览季中,四川美术学院教师焦兴涛的作品《绿箭》以被团成球状的绿箭口香糖包装纸为表现对象,在创作中进行放大处理和艺术加工,以雕塑的方式呈现出来,呼吁人们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对环境的影响。江城的《子非鱼·共存》以河流里的漂浮塑料为媒介,高温塑造鱼虾等形象载体,以“拟态”的方式呈现了人类捕捞和塑料产品对海底世界的巨大影响。张宝天和马俊的作品《退潮》聚焦工业垃圾,以彩条布、棉布手套、安全帽为主体构成,通过表现工业浪潮退去后的垃圾浪潮引起观者的共鸣,呼吁人们重视和妥善处理工业垃圾。
2021年成都双年展的“生态共度”板块中,靳立鹏的作品“种子计划”以公众参与的形式对现代工业农业造成的种子多样性危机进行探讨。作品通过国际急救组织的绿十字标识,担架上的自留种水稻、玉米等符号营造出拯救种子的氛围。作品结合工坊形式金沙乐娱场9159最新版,邀请来自生态农业、自留种保育相关领域的导师对留种、保种和生态种植的知识进行分享,而后参与者将种子带回家进行生态种植,并将种植过程的照片和影像上传记录,使得作品通过线上传播在社会场域中不断生长。这件作品旨在通过普通公众的参与实现对种子在民间的活态保护,以在地微观的建构行动回应了生态危机。相比以往艺术作品仅仅“提出生态问题”,艺术家正将生态保护的理念付诸行动。
此外,近年来包括“长河大道——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美丽的事业·中国国家画院扶贫主题美术作品展”等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的相关展览中也涌现出一大批表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美术作品。如田黎明的《家园》、赵培智的《八步沙治沙人》、罗贵荣的《沙漠之子·王有德》、商亚东的《最美太湖水》、康雷的《黄河新生态》、谭智群的《美丽的塞罕坝》、周宗凯的《三江源礼赞》、王超的《秀美家园 悠悠乡思》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以全国画院、美术院校为代表的美术创作研究单位积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描绘美丽中国锦绣河山,讴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现“绿水青山”美丽图景,表现新时代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当代中国社会的盎然生机。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环境异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生态危机仍然是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纵观近年来的大型国际艺术展览,生态环境问题都是艺术家最为关切的话题之一。无论是对生态破坏的批判和警示,还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歌颂与赞美,中国艺术家正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审美语言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